摇滚音乐剧场《呼啸山庄》上海首演,三个关键词带你走进“山庄”

4月4日至4月6日,上海文化广场迎来了一场震撼灵魂的视听风暴——英国摇滚音乐剧场《呼啸山庄》连演4场,作为第4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重磅展演剧目,带来其上海首秀。


摇滚音乐剧场《呼啸山庄》是由英国国家剧院(National Theatre)、明智孩子剧团(Wise Children)、布里斯托老维克剧院(Bristol Old Vic)和约克皇家剧院(York Theatre Royal)联合制作。这部由英国鬼才导演爱玛·赖斯(Emma Rice)颠覆性改编的经典之作,以摇滚乐的狂放张力重构文学天才艾米莉·勃朗特笔下的哥特史诗,为沪上观众带来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风暴。

在演出前,摇滚音乐剧场《呼啸山庄》的主创与观众面对面,让我们通过三个关键词来提前揭开这部巨作的神秘面纱。


爱玛·赖斯与《呼啸山庄》

本剧的编剧、导演爱玛·赖斯,是当下英国舞台炙手可热的舞台剧导演,曾执导包括《红菱艳》《辛白林》《生死关头》《相见恨晚》等作品,而这一部改编的摇滚音乐剧场《呼啸山庄》,是她近年来最大胆的一部作品。


在谈及创作灵感时,副导演劳拉·基夫介绍说,《呼啸山庄》这本书一直是导演爱玛·赖斯的“心头好”。小时候,赖斯和家人去了约克郡荒原露营,来到了威森斯山顶农舍(Top Withens),据说这座房子是《呼啸山庄》的灵感来源。虽然当时她还没有读过原著,但约克郡荒原的萧瑟、凄凉,威森斯山顶农舍的偏远、破败,都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而“寻找呼啸山庄”的过程“激发了她所有的想象力”。长大后,真正读到这本小说时,她更是“爱不释手”。


在导演创想中,爱玛·赖斯说道:“我喜欢它的戏剧性和神秘感,但我最喜欢的,是这个故事不仅跨越了世代,还跨越了生死。虽然没有真正的鬼魂来敲我的窗户,但叩击灵魂的记忆始终阴魂不散。艾米莉·勃朗特看到了我,她感受到死亡无处不在,并像我一样能够敏锐地理解失去。”

荒原与歌队

小说《呼啸山庄》因其复杂的结构与主题、神秘的哥特气息、爱恨交织、强烈矛盾冲突等经久不息地吸引着万千读者,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影视舞台作品也是不胜枚举——而对舞台剧创作来说,要将三十几万字的错综复杂故事在舞台上用三个小时内讲完,也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创作。


此次,爱玛·赖斯的《呼啸山庄》改编可说是大胆创新的。约克郡的荒原与威森斯山顶农舍成了她的灵感种子,她紧紧抓住书中“荒原”这个元素,采用希腊悲剧的形式赋予“荒原”生命,由“荒原”带领的歌队来讲述这个故事。

“荒原”领唱南迪·贝贝说:“《呼啸山庄》是一个很有史诗感的作品,用希腊悲剧的方式去演绎也是很符合这种史诗感的营造。《呼啸山庄》的故事跨越了几代人,用歌队来讲述,也能更好地引领观众。”


音乐剧场

作为一部音乐剧场作品,本剧的音乐绝对是一大看点,现场音乐与喜剧、偶戏、舞蹈、投影等共冶一炉。

在定义上,与音乐剧不同的是,音乐剧场(music theatre)会有舞台表现手段的综合运用,但更为强调音乐作为核心驱动力对主题表达与故事呈现的突出作用。在《呼啸山庄》中,许多情节与场面以音乐来表现,剧中唱段50余处,皆由导演爱玛·赖斯作词,明智孩子剧团作曲家伊安·罗斯(Ian Ross)作曲。作曲伊恩·罗斯将约克郡民谣与摇滚乐完美融合,打造出既保留原著神韵,又极具现代感的独特音乐风格。


演出过程中,3位乐手始终与11位演员同在舞台上。音乐总监帕特·莫兰说:“我们在工作坊中打磨音乐的部分,有些歌词直接来自原著,在工作坊中我们放在剧中去看是否合适,再进行调整。剧中的情节以及角色的内心都是通过音乐、通过唱来表达的,音乐是观众走进故事、走进角色的一条途径。”

音乐剧场《呼啸山庄》将在文化广场上演至4月6日,这不仅是一次经典文学的现代表达,更是一场关于戏剧创新边界的大胆探索。期待观众通过这样的作品,看到经典永不过时的生命力。 

相关产品

评论